各有关单位:
绵阳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绵阳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为市级项目。现将2025年度科研项目申报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项目说明
1.项目类别:本次项目类别分为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自筹项目。中心项目资助额度为:重点项目5000元,一般项目3000元。
2.项目选题:本次申报以《绵阳职业教育研究中心2025年度科研项目申报指南》(见附件)为依据。《指南》中所列项目名称为指导性方向,具体题目需根据方向自拟。
3.如获准立项,绵阳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有权使用项目成果的所有数据和资料。
二、申报条件
1.本次项目限市内外各高校、中职学校及其他教育/科研相关单位(部门)人员申报。项目负责人应能够实际承担并组织研究工作。
2.作为项目负责人最多申报一项课题,且不能作为课题组成员参与其他项目的申报。作为课题组成员同年度最多参与两个项目的申报。
3.有在研项目尚未结项的课题负责人不得参与申报。有两项在研项目尚未结项的课题组成员不得参与申报。有一项在研项目尚未结项的课题组成员,最多参与一个项目的申报。
4.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不得申报本次项目:
(1)所主持的中心项目三年内因各种原因被终止者;
(2)同一项目已在其他市厅级及以上机构获准立项的。
三、申报方式
申报人登录“绵阳职教中心科研管理系统”
(http://zjzx.mypt.edu.cn/home)在线提交申报材料,纸质材料(一式一份)由所在单位审核、汇总、盖章后,统一报送。
在线申报流程:①首次使用系统需进行实名注册,各单位科研管理部门需先注册单位账号,项目负责人注册时才可选择相应单位(如已注册可直接使用邮箱通知的初始账号和密码登录,登录后可自行修改)→②完善单位/个人信息并通过审核后即可申报→③进入项目申报批次,选择2025年度项目进行申报,需上传项目负责人签字,归属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审核盖章页→④归属单位审核提交。
四、申报时限
本次项目申报截止时间为2025年11月15日,逾期不予受理。系统于2025年10月28日至11月15日期间开放。
五、结项要求
1.结项时间
重点项目研究周期为2年,一般项目和自筹项目研究周期1年。项目申请延期不超过1年。
2.成果要求
项目成果包括研究报告和项目主题相关学术论文。
重点项目应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研究报告不少于2万字,公开发表2篇学术论文。
一般项目应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研究报告不少于1.5万字,公开发表1篇学术论文。
自筹项目应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研究报告不少于1万字,公开发表1篇学术论文。
3.获批项目的所有成果(论文、著作、研究报告等)均须在显著位置标注“绵阳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绵阳职业教育研究中心资助项目(项目编号:xxxx)”,否则不能作为结项依据。
六、其他事项
1.各项目申报单位科研管理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四川省科技厅等八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要求,认真履行科研管理责任,提供科研信誉保证,严把科研诚信关,全面落实科研诚信要求,避免出现任何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现象和行为,确保项目申报质量。申报课题必须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凡在申报和评审中发现严重违规违纪行为的,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凡存在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行为的,一经发现查实,取消3年申报资格;如获立项即予撤项并通报批评。
2.各项目申报单位科研管理部门要加强对项目申报工作的宣传、组织和指导。要严格审核申报项目,审核内容包括申报资格、前期研究成果的真实性等。要在认真审核的基础上,签署明确意见并加盖公章后统一报送到绵阳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中心不接受个人直接申报。
(三)项目获准立项后,申报人所在单位需要提供开展研究的必要条件。项目负责人在项目执行期间要遵守相关承诺,履行约定义务,按期完成研究任务。结项成果形式原则上须与预期成果一致。获准立项的申报书视为具有约束力的资助合同文本。最终成果经鉴定后予以结项,鉴定结项等级予以公布。
七、联系方式
联系人:曾老师
联系方式:0816-2201280
邮寄地址: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新一环路北段6号绵阳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绵阳职业技术学院第二教学楼1406室),邮政编码:621000。
特此通知。
附件:绵阳职业教育研究中心2025年度科研项目申报指南
绵阳职业教育研究中心
2025年10月28日
附件
绵阳职业教育研究中心
2025年度科研项目申报指南
一、产教融合组织形态运行研究
1. 绵阳科技城市域产教联合体实体化运行机制与路径研究
2. 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赋能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3.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路径研究
4. 不同类型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动力机制与角色定位研究
5. 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办学模式研究
二、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6. 职业教育服务绵阳“五市战略”研究
7. 职业教育服务绵阳“587+”产业体系研究
8. 涪江流域产业布局与职业教育资源匹配研究
9. 巴蜀文化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10. 综合高中与区域产业发展的适应性研究
三、“五金”建设研究
11. “双高计划”背景下专业群建设绩效评价体系与持续改进机制研究
12. 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对传统专业群改造升级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13. 面向新职业的“微专业”建设研究
14. 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专业改革研究
15.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范式在“金课”建设中的应用与创新
16.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设计研究
17. 专业教学资源库、国家级/省级在线精品课程建设与应用共享机制研究
18. 虚拟仿真、数字孪生技术在职业教育“金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9. 综合高中普职融合课程开发研究
20. 综合高中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21. 新时代“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22. 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成效的评价体系与保障机制研究
23. 基于“名师工作室”的职业教育教师团队成长路径研究
24. 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
25. 职业院校教师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
26. 职业院校辅导员分层分类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27. 职业院校辅导员工作室的建设模式、运行机制与辐射效应研究
28. 基于“赛训结合”模式的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对队伍能力提升的实证研究
29. “数字赋能”视域下高校辅导员工作模式创新研究
30. 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及运行研究
31. 产教深度融合型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共建共管共享机制研究
32. 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的建设标准与教学应用研究
33. 信息技术赋能下的数字教材开发与应用研究
34. “五金”建设内在逻辑与协同发展机制研究——以XX专业群为例
四、人才培养体系与模式创新研究
35.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中职、高职、职业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衔接机制研究
36. 基于“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37.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横向融通模式构建与实践
38.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现场工程师、订单班等培养路径研究
39.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40.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模式研究
41. 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实践路径与评价体系研究
42.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43. “一带一路”倡议下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与路径
44. “银发经济”背景下养老服务领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创新研究
45. 技能竞赛反哺教学的实证研究